销售热线

15121057869
主营产品:主要技术服务:细胞STR鉴定;支原体检测;细胞种属检测;端粒长度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等。
  •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沙门氏菌的威胁和检测

    沙门氏菌的威胁和检测

    发布时间: 2025-07-18  点击次数: 74次

    一、为何沙门氏菌是SPF级动物的“公敌"?

    沙门氏菌并非单一细菌,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属)——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它们具备强的环境适应力潜在危害大

    1.  人畜共患:可感染人类及大量温血动物,实验大鼠、小鼠、兔、豚鼠、禽类等均易感。

    2.  隐匿性强:动物感染后可能表现为急性败血症、肠炎(腹泻、便血),也可能呈隐性感染,动物外观健康却持续排毒,成为“移动传染源"。

    3.  急性感染:可导致实验动物群大规模急性死亡。剖检可见肝脾肿大、坏死灶,肠道出血、溃疡等特征病变。

    4.  慢性感染/隐性感染:这才是科研的“隐形杀手"!感染动物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免疫机能异常干扰实验结果

    5.  病理模型失真:沙门氏菌引起的肝、脾、肠道等器官的病理变化,会混淆或掩盖实验诱导的病变,导致数据解读错误。

    6.  免疫研究偏差:沙门氏菌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改变动物的免疫状态,使免疫相关实验(如药效评价、疫苗研究)的结果失去可靠性。

    7.  代谢研究异常:肠道炎症和功能损伤影响营养吸收和代谢,干扰代谢性疾病或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8.  污染途径多样: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笼具,甚至野生啮齿动物或人员传播,防控难度大。

     

    二、传统检测与分子技术

     

    传统的沙门氏菌检测主要依赖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虽然这是经典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

    1.  耗时长:从增菌、分离到生化确认,通常需要天,影响实验动物周转和实验进度。

    2.  灵敏度局限:对于低载量感染或经抗生素治疗后的动物,培养法漏检率较高

    3.  操作复杂,易受干扰:粪便样本成分复杂,杂菌(尤其是形态相似的变形杆菌)可能掩盖目标菌或导致误判。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细致的菌落观察和生化反应判读。

    4.  对隐性感染检出率不高:隐性感染动物排菌可能呈间歇性或菌量低,传统方法检出率受限。

     

    面对沙门氏菌的威胁和传统检测的局限,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展现出优势

    1.  灵敏度:可检测出样本中极微量的沙门氏菌特异性DNA,显著提高对低载量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检出能力。

    2.  特异性强:精准识别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序列,有效避免变形杆菌等杂菌的干扰,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

    3.  快速高效:通常在样品处理后数小时内即可获得结果,大大缩短检测周期,加速实验动物质量评估和实验进程。

    4.  通量高、标准化: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批量检测,结果判读客观,减少人为误差,保证检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翼和解决方案:守护SPF级实验动物的纯净

    针对SPF级大小鼠国标病原体监测的严格要求,翼和生物开发了SPF大小鼠国标病原体qPCR系列检测试剂盒。其中,国标必检病原菌多重检测试剂盒正是为解决包括沙门氏菌属在内的八项国标必检病原菌精准筛查而设计:

     

    一盒多检:单次反应可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属及国标要求的其他必检病原菌,效率倍增,成本更优。

    qPCR核心技术:采用经过严格验证的特异性引物探针及优化的反应体系,确保对沙门氏菌属DNA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捕获与扩增。

    结果可靠含内参对照,有效避免假阴性,保障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