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15121057869
主营产品:主要技术服务:细胞STR鉴定;支原体检测;细胞种属检测;端粒长度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等。
  •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CHO残留DNA检测的必要性

    CHO残留DNA检测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 2025-07-10  点击次数: 23次


     

    在预防及治疗性蛋白制品生产中,CHO 细胞作为常用表达系统,其残留 DNA 即便经过严格纯化和质控仍可能存在。这些碎片化残留 DNA 潜藏多重风险,且各国法规有明确限定,因此 CHO 残留 DNA 检测至关重要。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必要性:

    一、潜在风险防控:保障患者安全

    CHO 残留 DNA 的危害具有多维度隐蔽性,检测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对患者的威胁。

    · 致癌风险:碎片化的残留 DNA 可能携带致癌基因或病毒序列,存在整合到人体基因组的潜在致癌风险,长期使用治疗性蛋白制品的患者面临的这一隐患更需警惕。

    · 免疫原性风险:残留 DNA 片段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反应,诱导机体产生抗 DNA 抗体,进而干扰药物疗效或引发自身免疫相关疾病。

    · 感染性风险:若 DNA 残留伴随未全部清除的病毒或微生物核酸,会增加感染性风险,对患者安全构成多重威胁。

    二、法规合规要求:推动产品上市

    各国监管机构对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 DNA 有明确规定,检测是产品符合法规、实现商业化的必要前提。

    · 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规定,每剂量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 DNA 含量一般需在 100pg 以下,最高不超过 10ng,且片段长度需小于 200bp,以降低整合风险。

    · 国内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第三部规定,以动物细胞生产的生物制剂中残留 DNA 不超过 100pg / 剂量,以细菌真菌生产的生物制剂中残留 DNA 不超过 10ng / 剂量。企业必须通过检测证明产品符合这些限值要求,才能通过审批实现上市。

    三、检测方法适配性:确保检测精准高效

    定量 PCR 法在 CHO 残留 DNA 检测中的优势,使其成为满足检测需求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凸显检测的必要性。

    · 方法优势:相较于 DNA 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色法,定量 PCR 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检测 pg 级甚至 fg DNA)、更短的检测周期以及对片段长度的精准识别能力,能更好地满足法规对低限值和片段化的要求。

    · 专用工具支撑:针对 CHO 细胞开发的专用前处理及检测试剂盒,通过优化引物设计与反应体系,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特异性,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供了可靠工具,这既是合规需要,也是企业主动把控产品安全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CHO 残留 DNA 检测是生物制药生产中保障患者安全、满足法规要求、实现产品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